人身安全與風險意識
中華法律風險管理學會理事長
亞洲大學、逢甲大學講座教授
施茂林
壹、引言
一、無盡未來的關鍵趨勢
─劇變、複雜、競爭
─危險、風險、安全
二、風險時代的風險社會
─千古風險不斷發生
─風險事件日日可見
─人為、天然風險隨時隨處出現
三、社會新聞顯示之風險事件
貳、社會事例顯現之風險思維
一、汽車暫停門口,留下手機電話供聯絡
二、設立不同帳戶,集中存摺與印章存放,以便作業
三、銀行提款卡,書立密碼(生日、電話等)以免忘記
四、開名車找車位,有人開走供停放,運氣真好
五、隔鄰修建房屋,一木板偷遍全家,真衰
六、前車綑綁、堆放或物品特殊,隨行在後,連環車禍
七、街道擦撞,氣勢凌人,與對方理論、示強
八、網友矮小醜陋,譏笑沒氣質,禍事臨頭
九、父病住院,次子少來醫院探視,不必理會
十、在外國求學,吸食大麻,返國自種賣人,不當回事
參、日常生活理論與風險預防
一、構造元素
1. 有犯罪動機加害人在場
2.有合適之被害標的存在
3.現場缺乏監控力
二、事例
1.深夜工讀生照顧便利商店
2.小巷飲食店僅有一女服務生招呼
3.路上人稀,有婦女背名包行進
4.租住同棟公寓,衣著隨便
5.僱用外佣,貴重物品不設防
三、防範
1.標的物
─避免淪為肥羊
2. 加害人
─辨析有犯罪傾向者
3.環境控制力
─外在環境
─本身控制力
→防身器材
肆、個人生活暴露理論與風險識別
一、存在條件
1.加害人與被害人在特定時空互動
2.加害人有企圖、有能力遂行
3.被害人暴露被害機會
4.情境利於犯罪人
二、危險因子之排除
1.體型
─校園霸凌
2.消費習性
─易起非分之念
─對方期待高
3.夜間活動
─暴露不易掌握之險境
─爭吵埋被害地雷
4.住家無人
─跡象觀察
─易於下手、得手
5.不當接觸
─負面人物或行為
─增加被害機會
伍、個人被害傾向理論與保護思維
一、重點
─重複被害,存被害傾向因素
─包括個人特質、心理特性、身心問題、居住環境、雙方互動等
─相關原因如引發對方情緒、自身魯莽疏忽、新進入者
二、自我保護
1.個性:改正、調整、修飾
2.身心:有人陪同照護
3.行為:避免暗示、無肢體動作
4.服飾:不奇裝異服、不衣衫不整
5.約會:警覺心、正面表明、互動清醒、婉拒避離
陸、倫敦症候群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探尋
一、倫敦症候群
(一)特徵
與加害人爭吵、衝突、威嚇,導致被害
(二)心理傾向
不甘→不滿→力爭→爭執→衝突→暴力→凌虐→殺害
(三)處理模式
─冷靜面對
─瞭解周遭環境
─研判歹徒目的
─降低爭執與衝突
─培養溝通互動
─化解危機
─採取應變行動
二、斯德哥爾摩症候群
(一)圖像
逐漸降低敵視情緒,產生認同,正面互動,人質安全
(二)心理特徵
1.起先回到嬰幼兒期,仰賴保護照顧
2.歹徒供應飲食等,逐步有正面、友好回應
3.接觸和互動,產生認同情感,轉移觀感
4.警察未能援助,而反感,當警察行動,感受陷入危境,產生負面、敵亂心態
5.人質釋放,拒絕合作,甚而探監、結婚
(三)對策
1.認明生存第一
2.拉長時間,爭取空間
3.隨機應變,依環境採應對方法
4.設法逃離
5.適應妥協與配合
柒、破窗理論與風險避讓
一、破窗現象
1.住戶窗戶破壞,成髒亂之源
2.附近漸進三不管地帶,成治安死角
3.演進脫序脫軌,遊民群集,成公安問題
4.都會犯罪叢生,犯罪率提高
二、應用效益
1.街景淨潔,場景秩序犯律,非下手處所
2.社區整齊,井然有序,歹徒遠離
3.學校圍籬齊備,清新靜謐,兒童兒全
4.住宅亮麗清淨,監控有方,減低被害
捌、居家安全防衛術
一、社會環境觀照
─遍地可見錄影設備
─處處可見保全警衛
─經常可見巡邏警車
二、受害群組
─不易砸到未失竊的人
─缺乏報案之興趣與意願
─接受被偷的無力感
─問卷或民調之問法
三、風險防範
1.燈光
─短暫外出
─特定時間不在家
─自動啟動亮光
2.聲音
─收音機
─電視機
─配合定時器
3.狗
─類型不拘
─避免被發現與捕獲
4.保全設備
─鎖不厭其多
─錄影齊備
─新科技應用
5.不留痕跡
─報章雜誌
─信件
─庭院雜草落葉
玖、全民運動反詐騙解析
一、詐騙手法多樣化
─假藉司法、警察辦案
─假借行政執行處執行公法債權
─假借欠稅、欠保費催討
─假借退稅、退費、退保證金
─假借中獎、投資
─假借發放津貼、補助、年金
─假借綁到親人
二、詐騙犯罪之特性
─計畫性
─系統性
─隨機性
─被害標籤性
三、詐騙被害人因素
1.利用被害人
─貪(利得)
─亂(查證不易)
─怕(不明實情)
2.被害人欠缺風險意識
四、基本思維
─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不是禮物
─公事公辦,留文書證據
─便民尚未進步到用電話處理或到府收款
─服務為上,尚未到連環套服務(複雜化)
─辦案不會管個人財物處理
─公務人員不會要人臨櫃提、存款
五、防範要領
─冷靜
─分辨
─查證
─比對
─不辦
拾、人身安全與風險迴避
一、案例
1.明星學校女生路口受騙
2.桃園高職生除妖記
3.十七歲女在家被侵害
4.雙胞胎一女生指路受害
5.婦女接電話赴約
6.兒童下課返家,路上押上車
7.父母奢華,兒子被綁丟河中
8.企業主為員工設計綁架
二、性侵害之迷思
1.一般人看法
─性需求
2.行為者之心理傾向
(1)行為合理化
─不檢點
─三八女人
─愛暴露
─替天行道
(2)錯誤迷思
─女友同樂
─表面裝蒜
─女人有錯
─女人無實質傷害
三、基本認識
1.被鎖定或臨時對象,何者危險?
2.標的物是人或是物?
3.強烈親情或表達親人放棄,何者有利?
四、保身心法
1.情緒冷靜
2.判明情況
3.建立信賴
4.詭異合作
5.強烈生存企圖
6.適時逃離
拾壹、毒品危害面面觀
一、毒害嚴重性
─ 一人吸毒,全家受害
─ 一人賣毒,無數人遭殃
─ 一公升海洛因,十萬人次受害
─ 一經染毒,終身難戒
二、毒品類型
1.法律分類
─分四級
2.功能分類
─鎮定功能
─興奮功能
三、毒品犯罪研究
1.吸毒媒介
2.吸毒原因
3.吸毒朋友
4.吸毒時間
5.吸毒副作用
─對家人
耍、騙、偷、搶
─外面
偷、騙、盜、擄、殺
四、戒毒對策
─依毒品類別
─依吸毒期間
─依危害強弱
拾貳、結語
認識風險,防範風險,樂活無憂
< 前一個 | 下一個 > |
---|